搬走“五座大山”奔小康

2020-11-25 17:29:0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沈礼]
字体:【

湖南日报记者 宁奎

11月20日,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七家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消息传来,村里沸腾了。

“村里以前是五不好,房不好、路不好、水不好、电不好、产业不好,现在‘五座大山’全搬走了,换来了全国文明村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在村部,村民吴伯文掰着手指高兴地说。

蝶变始于党建引领的精准扶贫之路。2015年3月,省住建厅对口帮扶七家坪村。经过连续两届的接力帮扶,七家坪村顺利脱贫,继201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后,今年再获全国文明村殊荣。

11月21日,记者探访七家坪村,寻找其脱贫秘笈。

党建引领,激活“脱贫动力”

以党心,暖民心,齐人心。

“脱贫攻坚,必须党建引路。”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鹿山,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舒行钢多次深入七家坪村调研,明确要求把建强党支部作为脱贫攻坚的“源动力”,努力打造一支以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为主的“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

为此,省住建厅党组先后派出两轮驻村帮扶队伍,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同时,党组所有成员每年均带领各处室负责人来村走访慰问,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在厅党组的示范下,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致富能手被培养成党员,优秀党员被选进村支两委,村党组织阵地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员率先带头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亦越来越强。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战贫的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攻坚的堡垒。

村主任李宏升率先在村里发展猕猴桃、黄桃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份分红,让村里贫困户多方面受益;老党员吴伯文不顾年事已高,带领贫困群众开荒斩草,开发迷迭香产业基地;党员覃大鹏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先行先试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基础先行,打通“发展动脉”

暖阳下,村里两位广西媳妇杨新连与冯燕琴晒着太阳聊天,两人的家原本在不同山头,通过易地搬迁成了邻居。杨新连说,11年前刚来村里时,心头一凉:道路坑坑洼洼,房子老旧失修,用水全靠扛挑。

如今,两家彻底变样——水泥路修到门口,新房亮亮堂堂,自来水哗哗直流。冯燕琴说,亲戚来家里做客,直夸村里条件好。

省住建厅帮扶七家坪村6年来,新建和改造房屋45户,新建阳光保障房2栋12户,易地搬迁12户;村里村级主干道由原来的3米拓宽到了5米,全村1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实现通水泥路;完成368户集镇自来水入户,全村居民人畜饮水安全已得到全面保障;完成7座便民桥、5座拦河坝,以及750米农田灌溉水渠水管建设……

基础先行,打通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动脉”。

依靠通畅的交通,建档立卡贫困户宋有风搞起了黑斑蛙养殖,规模达到12亩共20万尾,年产值达20多万元,带动15名贫困户就业。忙成陀螺的宋有风,腰杆子越来越硬,大家纷纷叫他“宋老板”。

产业为本,夯实“致富道路”

山顶,黄桃树长势喜人;山坡,莓茶郁郁葱葱;山下,猕猴桃果实累累……曾经产业稀少的七家坪村,如今处处是产业。

莓茶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吕贤胜正在采摘老叶。采下叶子卖到村里加工厂,每斤2元钱,他一天可以采50多斤,收入100多元。基地负责人向佐朋告诉记者,村里共400多亩莓茶,通过产业带动,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摘帽。

400多亩莓茶只是产业链条中的一环。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七家坪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包括桃子、柰李、脆枣、黑斑蛙等产业在内的特色种养产业基地,已发展到1000余亩,年产量近50万斤。

产业发展带来的是脱贫成效:目前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13户,剩余2户也将于今年年底脱贫。同时,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零”,增长到去年的20万元。

“党建引领的思路不会变,产业发展的脚步不会停。”现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朱浩说,七家坪村将围绕乡村旅游做文章,通过打造民宿一条街、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影视基地等措施,带领全体村民奔向全面小康。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