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2020-01-19 15:15:1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沈礼]
字体:【

张 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钱从何处来、人往哪里去、地要怎么用”三个问题。其中,钱是最迫切需要注入的撬动因子。

近两年,省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始终将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积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助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既稳增量,又保增幅,助力脱贫攻坚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省财政厅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抓牢,根据中央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制定了《湖南省财政厅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和《2019年湖南财政扶贫工作要点》,对标对表目标任务,既稳增量,又保增幅,助力脱贫攻坚。

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2019年,中央安排我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5.1亿元,增幅17.37%;省级财政按20%的增幅,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5.73亿元,高出中央2.63个百分点。国省两级专项资金合计首次超过100亿元,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2019年,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会同省扶贫办印发了新文件,制定了统筹整合资金的“负面清单”,明确下达到未摘帽县的资金增幅达到该项资金的平均增幅,并进一步明确了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范围和备案要求。为支持深度贫困县地区脱贫攻坚,新增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50%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同时,2019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亿元倾斜支持11个深度贫困县。

强化扶贫资金调度。近两年来,为缓解计划脱贫摘帽县扶贫项目资金支付压力,共提前调度扶贫资金59.9亿元,专项用于计划摘帽县扶贫项目。其中,2019年39项中央和省级资金全部纳入,为20个计划摘帽县提前调度专项转移支付36.7亿元。

在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中,我省连续三年名列前茅,2017-2019年共获得奖励资金4.2亿元。

截至2019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767万人减少到19.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降至0.36%,69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优先安排,重点倾斜,支持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才能在家门口就业,获得理想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省财政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力支持涉农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安化黑茶、湖南红茶、湖南茶油、炎陵黄桃、南县稻虾、新晃黄牛……一大批湘字号农产品“北上、南下、东进”,并以港澳为桥梁,拓展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出口市场。

产业兴旺的背后,离不开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按照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部署,省财政在资金上优先安排,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统筹整合、集中财力;渠道不变、用法优化;职能对口、各负其责”的原则,省财政2018-2019年共筹集资金47.04亿元,其中整合中央资金29.32亿元,统筹省级专项和预算新增资金17.72亿元,大力推进“六大强农行动”。

例如,品牌强农方面,全省突出打造黑、红、绿、白、黄“五彩湘茶”、“湖南茶油”等区域公用品牌。省财政对列入重点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每年支持1000万元,连续支持3年。在质量强农方面,中央和省财政给予补助,完成长株潭地区100万亩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及休耕治理。特色强农方面,省财政重点支持打造四带八片52个基地、支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区(示范片)建设、支持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园。此外,省财政还支持三产融合示范,扶持农业新科技普及和推广,支持“湘品出湘”,奖补湘字号农产品“走出去”。

201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立足全省资源禀赋,打造优势农业十大“千亿产业”。省财政厅积极参与“千亿产业”的调研和文件起草工作,全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茶叶、油料等十大“千亿产业”,强壮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示范样板。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省财政引导金融资本向“三农”倾斜,为乡村产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近3年,省财政通过担保费补助、业务奖补、代偿补助、风险救助等方式,投入资金超1.8亿元,支持省农信担公司积极为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自2017年省农信担公司改组以来,陆续推出“惠农担—粮食贷”“惠农担—油茶贷”等一系列新产品,累计完成农业担保项目超1万个,撬动金融资金逾80亿元投入农业产业。

省财政为农业产业系上“保险带”。全省构建起覆盖50多个品种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保险保障机制。中央品种从水稻、棉花、能繁母猪3个增加到13个,省级品种从起初的鸡、鸭、鹅、甲鱼、湘莲、烟叶6个增加到9个,县级品种约30个,几乎涵盖省内所有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近3年,湖南开展“财银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省财政仅预留风险保障金3500万元,全省共承保1026笔,共发放贷款金额8.21亿元。省财政还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贴息,切实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为农业产业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助推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打好首仗,催生乡村蝶变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

近两年,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农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农村生态环境开始美起来。

支持合理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美丽家园”。2019年,我省通过采取PPP模式实施的城乡垃圾、污水处理以及供水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项目53个,投资额256.79亿元。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8-2019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6.26亿元,支持我省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条件,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十三五”以来,整合中央和省财政资金39.67亿元,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PPP模式,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十三五”期间,省财政通过安排贴息资金22.37亿元,积极引导完成我省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升全省农村电网整体水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支持村容村貌整治提升。2018—2019年,省财政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奖补资金12.82亿元,农村整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19年,中央和省财政预算新增安排10.63亿元,大力支持 “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2019年,我省成功推荐长沙县成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个示范县之一,争取中央奖励资金2000万元。省财政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每年择优遴选部分乡村,引导各地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齐全的要求,围绕生活生产生态同步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省财政重点支持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建立乡镇污水处理收费机制,鼓励市县采取多种方式,加速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年行动计划。2019年省级政府债券转贷市县20亿元,支持市县开展污水处理厂网建设。省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继续推进洞庭湖地区沟渠塘坝清淤,至2020年,预计省级奖补资金将突破6亿元。

支持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19年省级预算安排3.09亿元支持非生猪调出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为加快推进我省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省财政2019年安排资金0.71亿元,支持建设覆盖全省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按照培育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打造一批全量利用样板县的思路,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激发秸秆还田、离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活力,探索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