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拐杖“唱”情歌

2019-11-14 18:12:5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沈礼]
字体:【

湖南日报见习记者 李孟河

通讯员 姚俊锋 向晓玲

他只有小学毕业,却出版了数十万字作品;他双脚不能行走,却“爬”遍湘西的山山水水;他至今未婚,却将湘西情歌传向世界。他,就是拄着拐杖的湘西苗族诗人向民志。

前不久,向民志被评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

“郎在山上唱山歌,妹在房中织绫罗,山歌唱得心缭乱,手织绫罗打落梭……”11月10日,向民志接受记者采访时,唱起一首首动人的湘西情歌。

谈起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向民志笑着说,他靠的就是一个“骗”字——“骗”自己不是残疾人,他读了不少书,还写起散文,出版了散文集;“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他花9年搜集整理了7000多首湘西情歌,编辑出版了两本湘西情歌集;“骗”自己不能私心太重,他在村里建了个书屋。

今年49岁的向民志出生在泸溪县潭溪镇小陂流村,天生双脚残疾。1977年,他到了上学的年纪,但父母没时间接送他,他就在膝盖上绑上轮胎皮,每天爬着去村小。距离学校的路只有500米,别人走几分钟就到了,而他一步一挪,要爬半个多小时。这样的“走”法,让他经常“遍体鳞伤”,但他的成绩总名列前茅。

当时村里没有初中,读初中要去镇上。家人考虑到向民志行动不便,小学毕业后就没让他再上学,而是在家里帮忙做些煮饭、砍柴等力所能及的事。

“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向民志不甘心,他开始自学。没有书,他用双手爬到半里外的村部去借。碰到不认识的字,他就一个个翻字典……日日夜夜,与书为伴,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闪亮的窗。

村外是峒河,村民时不时会划上木船放网捕鱼。看到这一情景,向民志心生感慨,就把所见所闻写成诗歌。“8毛钱!”1985年,父亲到镇邮电所取回他的第一笔稿费,他开始自信起来:“那个时候,8毛钱很值钱。”

从此,向民志的诗歌、散文陆续在报刊上刊登。1997年,一篇题为《白衣天使》的散文,发表在《湖南残疾人》杂志上。一位爱好文学的保靖姑娘看到后,心生爱慕之情,主动找到他。向民志开始了他的初恋,但这场恋爱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世俗观念所扼杀。

失恋没有让向民志沉沦,他将所有热情投入创作中。2002年,向民志将自己创作的散文整理成册,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送你一把相思泪》。一次在推销书的路途中,向民志听到苗族群众在对唱山歌,那悠扬的曲调、押韵的唱腔,令他陶醉,他马上将其录下来。回去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湘西情歌。

回家后,向民志每晚反复听着录下来的情歌,愈发痴迷。“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向民志想,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传唱了几百年的湘西情歌传承下去。

向民志开始攒钱。稿费是向民志唯一的收入,攒够了就出去采风。没钱了,又静下来写作。在当地,拄着拐杖采风的向民志成了一道风景。

5年间,向民志搜集整理了7000多首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爱情歌谣,精选3000多首编成《湘西情歌》。之后,向民志又花4年,搜集木叶情歌3000多首,编成《湘西木叶情歌》一书。这两本书,填补了湘西地区民族情歌出版史上的空白,让湘西情歌为世人所知。

通过读书,向民志寻到人生追求,他想让湘西更多贫困人也通过读书找到出路。

2017年2月,向民志在村里建起“明志书屋”,给年轻人以及老人、小孩营造一座精神家园。书屋全天开放,50平方米场地、5000余册书、3张阅览桌、20个凳子,每天看书和借书的人络绎不绝。向海塘是村里从书屋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他说:“在这里我养成了读书习惯,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