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响”啦

2019-07-04 17:22:1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沈礼]
字体:【

湖南日报记者 蒋睿

通讯员 翁灵娜 李耀湘

“石鼓不响”,简单4个字,描述了湘潭县石鼓镇经济发展的薄弱基础,也道出了该镇党委书记周海洋几年来的心病。

“要让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脱贫不返贫,石鼓镇究竟应该怎么办?”周海洋一直在思考着。他明白,这是全镇1477户(39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存之问,也是石鼓镇冲出阴霾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之问。

问计山水资源,生态旅游助脱贫

石鼓镇如何发展?秀美山水中隐藏了答案。

6月下旬,雨后初晴的昌山雾气缭绕。记者在山路上遇到了赶集回家的石鼓镇铜梁村田家组村民欧阳稳定。因为山路泥泞陡峭,他不得不加大马力轰着摩托车上坡。

“山路崎岖难行,怎么不搬到山下去?”记者问。

“山上生活虽然艰苦,但是环境好。” 欧阳稳定说,以前,家里的日子过得挺紧张,3个儿子要读书,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是镇里的扶贫对象。

随着石鼓镇近年推进旅游兴镇,游客日渐增多,山上村民家的鸡鸭牛羊和土特产随之走俏。欧阳稳定家中种了几亩田,养了鸡鸭,还有几头牛和十几只羊,山脚下开了个油榨坊,粗略估算,一年经济收入现在可达7万元。

受益于山水的还有石鼓镇顶峰度假村的吴菊应。2006年,吴菊应夫妇俩在该镇顶峰山上开起了全镇第一个农家乐,用山里的土鸡、腊肉、无公害蔬菜接待四方游客。问及年收入多少时,吴菊应骄傲地说:“30万元还是有咯。”

近年来,石鼓镇依托秀美山水,发展乡村旅游,已连续举办了4届“无限风光在顶峰-石鼓·顶峰之旅”活动,让石鼓镇名声大噪。去年,该镇旅游综合收入近1500万元,其中,石鼓镇本土的农副产品销售额达380万元左右。

问计传统优势,依托产业带就业

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石鼓镇面向传统文化、传统产业求解“脱贫之法”,着力打造油纸(布)伞产业链,以产业带脱贫。

石鼓镇歇马村赵金兰家,是镇上较大规模的精准扶贫旅游伞制作基地,专门制作油纸(布)伞的骨架部分。目前,已经带动了周边100多名妇女就业,为20多户贫困户解决了生活问题。赵金兰给记者算了笔账:“厂里采用的是订单加工,工人加工多少就拿多少钱,人均日工资30至100元不等。”

隔壁的安乐村,也是石鼓镇油纸(布)伞制作较为集中的村。全村有8家专门生产成品或半成品油纸(布)伞的企业,其中宇昌伞业是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周汉宇是石鼓油纸伞制作工艺第五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去年10月,村里促成了86户贫困户以每户2000元的标准入股,按照10%的标准计算受益。分红的钱虽不多,但把脱贫攻坚与传统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也不失为一条脱贫致富之道。

目前,该镇共有油纸(布)伞生产企业近20家、配件厂40多家,家庭作坊则数量更多,共吸纳从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人口760余人,年产成品伞500万把左右,占据了全国工艺伞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年创产值近2000万元。

问计时代潮流,扶贫扶智强“造血”

“欢迎来到蜂农村哥的直播间!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是自酿的野生蜂蜜枇杷膏……”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石鼓镇歇马村村民朱春良用直播的方式,把自家的蜂蜜及山里的土特产推送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自去年受村里扶助养蜂以来,朱春良家里的蜜蜂已经从5箱发展到了23箱。今年6月,他家产的30公斤蜂蜜,一经网上推送,很快就销售一空。朱春良说,今年仅养蜂一项就可以增收两万多元。

看样学样,村民们感受到了电商平台的巨大作用,纷纷将家中的土特产搬上了互联网。腊肉、红薯粉、土鸡蛋、黑山羊、茶油……利用互联网,农家的干货、山里的特产以及精美的油纸伞开始走出石鼓,走向全国各地。

除了利用互联网,石鼓镇还有更为现代化的扶贫手段——光伏发电。该镇利用自身海拔高、光照足的自然条件,分别在安乐村、将军村、铜梁村3个原省定贫困村兴建了光伏发电站,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进而卖给国家电网。这一项目每年能为各村增收4万元。

“两天前,就有一笔1.8万元电费到了村里的账上。”铜梁村村主任杨燎原说,村里光伏发电项目已经产生了效益,村民们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感慨地说,“时代真的是进步了!”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