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硕士”回乡记

2018-05-02 16:21:18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沈礼]
字体:【

华声在线5月2日讯(湖南日报记者 王茜4月的最后一天,天气乍晴乍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学员们在长沙县金井镇广吉生态农业基地里,听得津津有味。这天为他们实地授课的不是专家教授,而是一位不过30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洋硕士”王洪健。

王洪健是日本神奈川大学计算机和国际贸易双硕士。2011年,王洪健从日本留学归国,在老家金井一口气流转了400亩土地搞农业。5名博士、10名硕士组成的海归智囊团,所学专业横跨医学、天文学、计算机、数学等,给王洪健的创业之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智力支持。

喝了“洋墨水”却还是回到乡里种田,而且他种出来的蔬菜、养出来的鸡鸭却以“看”为主,这让不少乡亲们都不能理解。

“因为,生活在这片地里的动植物都是‘教材’。”王洪健说。

在他的试验田里,放养着的上万只青蛙,蛙粪是最好的肥料,稻田附近的害虫又给青蛙提供了美餐。稻田旁的一大片空地被分成两块,轮流种菜和养鸡。田埂上稀植了30棵果树,既不会影响种菜,又能为动植物遮风挡雨。

基地不大,却包括稻蛙共生、小型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等6个共生系统。在王洪健看来,作物和禽畜是一个自然界创造的完美的共生系统,不需要外界的农药、化肥、抗生素,就可以实现自身的和谐平衡,而王洪健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及时调节各种生物配比,在动物、植物之间营造一种动态平衡,将农业从2D转变成3D。王洪健将之称为“新种田术”。

如何把农业的2D思维转变成3D思维?王洪健解释道,原本是1亩地,把它作为3亩地来看,空间是1亩,土表是1亩,土壤是1亩。“果树利用空间和深层土壤,表土50厘米以上部分种植蔬菜,树下进行家禽养殖。一亩地的三维空间都得到了合理利用,还可以带来收益的明显提高。如今,我们种田亩产收益10000多元,是原来的4到5倍,而且全流程不使用一滴农药、一粒化肥。”王洪健告诉记者。

试验田里的禽畜作物一天天成长,乡亲们也从好奇、不解变成了惊讶、叹服。比如随地可以看到有鸡鸭排泄物,但是却闻不到异味,是因为基地做了“生物床”处理,利用生物发酵技术,鸡粪落在上面,两个小时就被分解,不会产生异味,用过的“生物床”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直接施用在田地里。

王洪健的理念里,田里产生的废物都是“宝”,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利用。这是王洪健希望通过自己的试验田教给农民的。他的努力效果不菲,如今,农场周边农户种植果蔬基本告别了农药、化肥。同时,基地还与十余家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包括人才培养、农业规划技术指导和种苗提供,承接社会团体组织和亲子参观活动。

“现在我们做农业从3个结构来做:一是告诉农民,如何放弃化学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产生效益;二是告诉消费者,什么是好的农产品,怎么选择好的农产品,帮助消费者获取健康;三是告诉儿童,让小孩能从小接触农耕文化,保有一颗敬畏之心。”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王洪健的新种田术,观光者纷至沓来。2017年,基地接待了上千人次的参观者。而基地里的6大共生系统,已经作为乡村环境治理的重点保护项目和循环农业的重点示范项目列入了权威教材。

新型职业农民汤申良参观完基地后说:“这种套养很好,既种了菜,又有果树,还又有鸡,这就是多丰收。他们的思想先进,转弯转得快,步子就走到前面了,这种模式我准备回家试试。”

焦点图